活动介绍:
    2013年,渐行渐远。在过去的这一段时间长河中,无数科技人物浮载在各种事件上上下沉浮,他们或造福全人类,或解开纷繁复杂的生命真相,或改变人类的生存质量,给生命科学领域带来深刻变化。岁末,让我们跟随时光的脚步,一个个回顾这些生命科学风云人物,透过他们的轨迹触摸生命科学领域的灵魂,洞悉生命科学领域的变迁。

    继生物通自2007年开始进行十大科技风云人物评选活动之后,这一活动已经成为每年固定的大型网络互动调查活动。今年我们也将盘点出2013年您心目中最具影响力的科技人物, 评选的范围为2013年度生命科学领域的华人科技人物,由各杂志社及上届风云人物推荐,并生物通编辑部精选多位生命科学领域的候选人物(欢迎读者来信推荐您心目中的科技人物),采用网络投票形式,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读者对候选新闻进行投票,并最终结合专家意见,选出2013年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人物。


    生物通2013年生命科学十大人物:

邓宏魁

北京大学的邓宏魁教授主要从事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分子机理及抗体工程等方面的研究。2013年其分别在Science和Cell杂志上发表了两项重要的研究成果,证实可采用化合物和细胞谱系特异性分子来取代多能性核心调控因子诱导重编程。此外,不久前他还入选了新一届的Cell杂志编委。


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Science突破性重编程技术
北京大学Cell封面文章:诱导体细胞重编程的新因子

Cell公布新编委 曹雪涛,邓宏魁入选
  郑晓廷

这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初中肄业,当过锅炉工、针织厂厂长、金矿矿长。如今,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史前动物化石博物馆馆长。他在《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上发表了6篇论文,轰动学术界……


矿老板自学成古生物学家 已在顶级期刊发6篇论文
吴蓓丽

今年9月,上海药物研究所吴蓓丽研究员领导的一项研究,解析了CCR5蛋白质分子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并揭示了抗艾滋病毒感染的一种药物是如何作用于该受体分子,阻断病毒入侵的分子机制。这项研究对于破解HIV侵染细胞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研发新一代阻断药物。

中国科学家最新Science获艾滋病研究突破


 

曹雪涛

28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医学教授,40岁时成为第二军医大学的副校长。仅一年之后,当选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的事业发展进程迅猛惊人。2013年,他领导科研小组不仅在Cell和Nature子刊等权威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以中国科研体制改革者的身份接受了《柳叶刀》杂志专访。此外,不久前他还入选了新一届的Cell杂志编委。

浙大曹雪涛院士Cell发表免疫学新成果
浙大曹雪涛院士Nature子刊免疫学新成果
《柳叶刀》专访曹雪涛院士:在中国进行医学研究改革
浙大曹雪涛院士Cell子刊解析表观遗传与免疫
Cell公布新编委 曹雪涛,邓宏魁入选

施一公

回国后5年里,施一公教授在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12篇论文,高水平成果产出的频率,比他在国外时还要高。同时他也搭建起了以清华大学为中心的人才引入桥梁。2013年其领导的科研小组以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Naute等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大量重要的成果。也因为参选院士站在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舆论的风口浪尖。

施一公教授发表最新Nature文章
施一公教授发表最新Nature文章

施一公教授最新Cell子刊文章
 

高福

2013年年初,中国华东地区出现了首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到4月时该病毒已传播至11个省市。中国的医疗卫生机构采取了及时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国内外的学者也抓住契机开展详细研究。中科院高福课题组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研究论文连续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The lancet等杂志上。


高福课题组2013连发Science、Lancet文章解析H7N9

徐华强


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徐华强研究组长期浸润于GPCR受体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近期这一研究组与蒋华良研究组,还有美国Scripps研究所,北卡罗那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两篇文章,成功解析了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五羟色胺受体1B及2B的两个亚型晶体结构,突破了长期以来五羟色胺受体家族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困境……

徐华强研究组最新 Nature文章
徐华强发Cell评述:遗传工程交联方法破解新机制

专访徐华强:兴趣+坚持=Science等多篇重要成果

 

张锋

作为一位年仅31岁的八零后学者,张锋博士的成就确实不容小窥,从光遗传技术到热门的CRISPRs基因组编辑技术,从活体大脑研究到致病基因疗法,这位青年华人科学家前途无量……

青年华人科学家获美国生物医学大奖 奖金25万美元

青年华人科学家Science建立CRISPR人细胞敲除体系


邱小波


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邱小波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乙酰化,而不是泛素化,介导了组蛋白通过特异的蛋白酶体降解。相关论文发表在Cell杂志上。该发现修正了科学界关于体细胞组蛋白不降解的论点,将开辟关于乙酰化介导蛋白质降解研究的新领域。

北京师范大学最新Cell文章

专访邱小波:突破桎梏 取得创新性成就


 

张博

北京大学生科院的张博教授曾获得不少斑马鱼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近年在Nat Biotechnol、PNAS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与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3年其发表了近年北京大学首篇Nature methods文章,报告了TALEN的新进展。

北大近年来首篇Nature Methods文章

专访张博:两篇Nature子刊技术论文开创同源重组新方法



版权所有:生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