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已渐行渐远,在过去的一年里,总有一些你记忆深刻、令人难忘的事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亦是如此。哪些科研成果是2007年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研究成果?哪些人是2007年里最受关注、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最大的年度风云人物呢?

    由生物通联合腾讯科技、中国遗传网、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产业杂志社、生物工程杂志社、生命世界杂志社隆重启动的Sigma-Aldrich特约之2007生命科学十大新闻及科技风云人物评选活动已于2月29日结束网上投票,揭晓结果!在两个月的活动时间里,“十大新闻评选”部分和“十大科技风云人物”部分分别获得了5000多张投票。

    最终入选“07生命科学十大新闻”的候选新闻囊括了07年度的热点研究和关注领域。“美日科学家利用皮肤细胞创造出类胚胎干细胞”,这项成果所得票数居首位,这突显了读者对干细胞领域突破性成果的关注。另外,“首个个人基因组图谱”以及“首张黄种人基因组图谱问世”的入选,也揭示出了2007年基因组学研究的最重大事件。另外,“基因敲除技术发明者获07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新闻也获得了很高的票数,说明读者对每年的这一科学盛事的高度关注……

    “十大科技风云人物评选”是本次评选活动新加入的评选内容,该评选板块受到了读者的热烈响应。最终,网友投票选出了2007年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最受关注的10位科技风云人物。这十人包括了国内外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如07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三位获奖者、美国科学怪人Craig Venter、华人学者俞君英、卫生部长陈竺等,可谓星光熠熠。

    另外,本次活动得到了Sigma-Aldrich公司、赛百盛公司和科兹莫公司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
1、日美科学家分别利用人体皮肤细胞创造出类胚胎干细胞
    干细胞近年来的一个最受瞩目的研究热点领域。但最有应用价值的胚胎干细胞研究却应为牵涉伦理问题而在一些国家受到阻碍。如何避开伦理问题来利用干细胞造福人类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2007年年底,分别来自日本和美国的两个研究组通过独立研究,首次利用人体表皮细胞制造出了类胚胎干细胞,他们通过对皮肤细胞的四个基因进行操作,使它们转化成了类胚胎干细胞。这一技术有望用于特定疾病的干细胞研究和治疗,并且避开了利用晶胚或卵母细胞获得胚胎干细胞的伦理争议。两个研究组的结果分别发表在同一期的《Cell》和《科学》杂志上,该成果也被认为是2007年干细胞领域的最重大成果。
《Cell》《科学》两篇文章揭示干细胞研究最新突破
科学家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出胚胎干细胞 
生物伦理学家称赞干细胞研究的突破可免除人类克隆的需要

2、2007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成颁给基因敲除技术发明者
    2007年10月8日,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揭晓。来自美国的马里奥-R-卡佩奇(Mario  R.Capecchiand)、奥利弗-史密斯(Oliver  Smithies)和来自英国的马丁-J-伊文思(Martin  J.  Evans)赢得该奖项,以表彰他们在干细胞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他们是发明基因敲除技术的卓越科学家。决定每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并为其颁奖的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表示,这三名科学家是因为他们在干细胞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以及做出的突出贡献而获此奖项的。三名科学家将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这表明国际社会对他们利用小鼠胚胎干细胞进行基因打靶技术领域研究的认可。
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揭晓
诺贝尔医学奖射中“基因靶向”
中国专家解读诺贝尔医学奖:“基因敲除小鼠”缘何获奖

3、首次“基因组移植”获成功
    来自美国的基因组学研究的大师、先锋级人物Craig Venter最近又展示了他的最新技能——“细菌炼金术”,即利用“基因组移 植”方法将一个细菌种变成另外一种细菌。他们将细胞结构简单的两种相近支原体作为实验对象,从一种支原体(mycoides)内提取整组基因,再植入另一种易让山羊感染肺炎的支原体亚种(capricolum)中。这一成果被认为是生物工程领域的“重大突破”,人类对“人造生命”的探索也由此迈出重要一步。科学家们希望借此研究出针对大型有机体的生物工程学方案,比如“创造”出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微生物,可以被人们用作替代石油和煤炭的绿色燃料,或者用来帮助清除危险化学物质或辐射等。但是,一些组织担心,制造“人造生命”的想法与自然法则相违背,而这一生物工程原理一旦被误用,可能导致人类难以对付的危险微生物出现。
首次“基因组移植”获成功

4、破译miRNA调控活动过程
    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告诉我们,遗传信息储存在DNA中,转录给信使RNAs(mRNAs),然后翻译成蛋白。microRNAs是不能编码蛋白的小分子RNA,但能结合在mRNAs上,就像是锁在mRNAs上,阻止翻译成蛋白,但是miRNAs如何做到这一点,以及到底是干扰了蛋白合成的哪一个步骤一直以来都令科学家们感到困扰。2007年5月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的研究人员发展了一种新方法,揭示了体外miRNAs的活动模式:miRNAs能阻断翻译的启始过程,即将遗传信息储存进mRNAs的最早期过程。这种研究miRNAs的新方法也许为人类其它相似研究,以及其它miRNAs的研究铺垫了道路。而且miRNAs在许多疾病,比如癌症,糖尿病,以及病毒感染等处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体外新系统不仅为研究疾病中miRNAs的作用提供了新希望,也为药物治疗新方法提出了新的基础机制。相关文章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自然》突破性成果:破译miRNA调控活动过程
知名癌症中心《自然》发现新miRNA
诺奖得主最新《Cell》文章:miRNA是逆境的捍卫者?

5、发现一种全新的细胞死亡过程
    正常的组织中经常发生“正常”的细胞死亡,它是维持组织机能和形态所必需的。细胞死亡的方式通常有3种:细胞坏死(necrosis)、细胞凋亡(apoptosis)和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2007年年末一种全新的奇异的细胞侵入细胞的死亡过程被科学家们发现,这种新发现的细胞死亡方式不同于细胞凋亡,不会在细胞膜和细胞核分裂过程中产生不规则隆起,而是有些细胞会进入到其它细胞中,导致死亡,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新形式有可能成为一种抑制肿瘤的新方法。因此这种细胞死亡方式被命名为entosis,即“Within”的希腊文。相关文章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细胞》:发现一种全新的细胞死亡过程
Cell:细胞死亡的复杂途径
两位顶尖科学家确定细胞死亡过程的关键蛋白

6、世界首份个人图谱
    2007年《科学》十大科技突破之首即“人类基因组差异”,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的双螺旋模型的发现者詹姆斯·沃森成为了世界第一份完全破译的“个人版”基因组图谱的拥有者。这项成果由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454生命科技公司”(已被罗氏收购)完成,他们采用了新的测序技术,不但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而且只花费了不到200万美元。1990年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用了10年时间才完成草图绘制,而且成本超过40亿美元。耗时和成本的大幅缩减,意味着“个人版”DNA图谱走向公众将很快成为现实。
世界首份个人DNA图谱出炉
中科院:成功绘制中国人21号DNA图谱

7、最被看好的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宣告失败
    2007年9月18日,艾滋病(AIDS)疫苗研究遭受了灾难性打击,一个最有希望的艾滋病疫苗的临床试验宣布失败。据最新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当天,对该疫苗大型临床试验的一项中期安全性分析显示,该疫苗既无法保护志愿者免遭致命病毒的侵害,也不能减少人体免疫缺损病毒(HIV)感染者体内的病毒数量。这个消息也让世界各地的艾滋病疫苗研究人员震惊。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性疾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佛西担心,默克疫苗的失败会对人们接受T细胞疫苗概念产生不利影响。这次试验的失败可能会引起整个制药业的反弹,制药业已经对投资艾滋病疫苗的研制问题非常警觉。
《科学》惊爆:美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失败
试验命途坎坷 艾滋病疫苗上市遥遥无期

8、人类首张黄种人基因组图谱面世
    2007年10月11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在第九届高交会上发布了全球第一个黄种人基因图谱。这张高质量的中国人标准基因组序列图,也是全球20亿黄种人的第一个个人基因序列图。首个黄种人基因组序列图谱的成功绘制,不仅标志着科学家成功破解了黄种人独特的生命密码,更重要的是将帮助科研人员找出与黄种人的主要疾病更有针对性的变异基因,例如哮喘、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等,从根本上改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据这份黄种人基因图谱,科研人员可以更容易地发现主要疾病基因,从而提供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作为“炎黄计划”的第一部分,这项研究计划被称为“炎黄1号”。2008年1月,在“炎黄1号”成功的基础上,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正式宣布启动专门绘制匿名志愿者的基因图谱“炎黄99”计划。
人类首张黄种人基因组图谱有望在深面世
我科学家正在绘制黄种人全基因组序列图

9、第一张人类器官蛋白质组图谱
    由中科院院士贺福担任执行主席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研究计划”(HLPP)于2002年11月证实启动,其中中国科学家承担30%的研究任务,是我国有史以来领导的第一项重大国际合作计划,也是第一个人类组织/器官蛋白组计划。2007年11月,中国科学家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举行的第五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暨首届粤港蛋白质组学学术交流会上宣布,该计划实施3年来,我国科学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包括成功测定出6700多个肝脏蛋白质、1000余个蛋白相互作用组,建立了2000余株蛋白质抗体,构建国际上第一张人类器官蛋白质组“蓝图”,发现了30个以上可能具有对肝癌进行预警、诊断和预后判定的分子标记物,以及建立相关的技术平台、资料和标本库、研究模型等等。这些结果有望实现肝癌诊治突破性进展。
第一张人类器官蛋白质组图谱
蛋白质组研究中国篇: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

10、首个白血病基因被发现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机体的淋巴细胞在体内异常增生和积蓄伴有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该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却是危害中老年人的一种恶性肿瘤性疾病。2007年6月1日,美国俄亥俄州的研究人员在《Cell》上报道,凋亡相关蛋白激酶1(DAPK1)基因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该基因正常情况下有助于触发细胞在发生癌变前就死亡,但突变后会导致出现异常的DNA甲基化作用,关闭控制细胞生长的基因,从而造成肿瘤生长。该研究是人们首次确定出一种与遗传性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关的基因。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确定出有患慢性白血病风险的个体,而且还让人们对自然细胞死亡过程、基因突变研究与表观遗传学的联系有了新的了解,并可能促进研发出治疗这种疾病的新药物和方法。
Cell:首个白血病基因被发现
美专家发现基因突变会引起白血病

 
 
 
Sigma-Aldrich专区:
  • Sigma抗体现货新年特价促销--25%Off
  • 填表格,与Sigma-Aldrich更亲密接触赢奖品,做新年首批幸运儿
  • sigma定量PCR产品高质低价4折起!
  • Mission RNAi: 高品质的siRNA与即用型的shRNA慢病毒




  • 1、马里奥-卡佩奇(Mario R.Capecchiand)
    2007诺贝尔医学奖得主马里奥-卡佩奇简历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10月8日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以表彰他们在胚胎干细胞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2007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马里奥-卡佩奇现年70岁,目前是美国犹他州医学院著名教授、人类基因系两位主任之一。卡佩奇1937年出生于意大利维罗纳,少年时移民美国。他从俄亥俄州安提亚克学院获得了化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自哈佛大学获得生物物理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是在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詹姆斯-华生的指导下完成的。 

卡佩奇在哈佛时就是一位成果丰富的研究者,他发现了导致蛋白合成的分子机制。当他于1973年在犹他大学建立实验室时,便试图将分子基因学引入到对动物细胞的研究,以便获悉如何掌控这些细胞里的基因。卡佩奇于1977年开始一系列实验室研究,这些研究展现了对动物细胞进行基因打靶的技术,并在1989年成功对一只老鼠进行基因打靶。    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美国和英国的三位利用胚胎干细胞进行小鼠基因修饰(基因打靶)的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就是其中之一马里奥-卡佩奇现年70岁,目前是美国犹他州医学院著名教授、人类基因系两位主任之一。卡佩奇在哈佛时就是一位成果丰富的研究者,他发现了导致蛋白合成的分子机制。当他于1973年在犹他大学建立实验室时,便试图将分子基因学引入到对动物细胞的研究,以便获悉如何掌控这些细胞里的基因。卡佩奇于1977年开始一系列实验室研究,这些研究展现了对动物细胞进行基因打靶的技术,并在1989年成功对一只老鼠进行基因打靶。
    2007诺贝尔医学奖得主马里奥-卡佩奇简历

    2、俞君英
    俞君英,下一个华人诺奖得主?
美国和日本研究人员11月20日分别发表论文,宣布成功把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万能细胞”。学界评价这一突破为生物科学的“里程碑”。 登上这一科学高峰的,分别为中国留美学者俞君英和一位日本科学家。俞君英目前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汤姆森实验室的助理研究员。1997年,俞君英自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攻读生物博士学位,从事胚胎克隆领域的研究。2003年进入汤姆森实验室工作,并转向以人体皮肤细胞改组为干细胞的研究。    美国和日本研究人员在2007年11月20日,宣布成功把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万能细胞”。学界评价这一突破为生物科学的“里程碑”。 登上这一科学高峰的,分别为中国留美学者俞君英和一位日本科学家。俞君英目前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汤姆森实验室的助理研究员。1997年,俞君英自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攻读生物博士学位,从事胚胎克隆领域的研究。2003年进入汤姆森实验室工作,并转向以人体皮肤细胞改组为干细胞的研究。她参加威斯康星大学詹姆斯·汤姆森实验室,通过向皮肤细胞植入一组4个基因,他们成功培育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俞君英表示,把这些“点石成金”般的关键基因植入皮肤细胞后,皮肤细胞经过“直接基因重组”,就可以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这实际上是让皮肤细胞“退回”到了胚胎干细胞状态。
    "万能细胞"制造者俞君英:得诺贝尔奖?很有可能
    俞君英,下一个华人诺奖得主?

    3、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
    2007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奥利弗-史密西斯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10月8日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以表彰他们在胚胎干细胞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奥利弗-史密西斯教授任职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异形基因进行修正,另外一个便是利用人类基因病变构造动物模型,以发现新的疾病治疗方法。 

多年来,奥利弗-史密西斯教授及其助手深入研究了“基因打靶”的具体操作方法,并借助这项技术治疗地中海贫血症。     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的奥利弗-史密西斯,1925年出生在英国,后获得美国国籍。史密斯1951年获得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如今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工作。他一开始主要进行胰岛素的研究工作,后转入分子生物学领域。在差不多60岁时,他开发出了可关闭活体内特定基因的技术。史密斯和卡佩基几乎同时对“基因靶向”技术做出了奠基性贡献,这一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培育出拥有特定变异基因的小鼠。  奥利弗-史密西斯教授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异形基因进行修正,另外一个便是利用人类基因病变构造动物模型,以发现新的疾病治疗方法。多年来,奥利弗-史密西斯教授及其助手深入研究了“基因打靶”的具体操作方法,并借助这项技术治疗地中海贫血症。 
    2007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奥利弗-史密西斯简历

    4、马丁·埃文斯(Martin J.Evans)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10月8日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以表彰他们在胚胎干细胞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获得这一殊荣是对马丁胚胎干细胞研究成果的恰如其分的赞誉。他是哺乳动物基因学领域的世界先驱,他的研究无疑提高了人们对人类疾病的认识程度。    200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1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以表彰他们在干细胞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66岁的马丁-埃文斯曾是英国卡的夫大学哺乳动物基因教授和生物科学学院院长。埃文斯于1963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他在这之后决定研究基因对肢体发展的控制,在伦敦学院解剖与胚胎系攻读博士学位。埃文斯1981年在重返剑桥大学后和马特-科夫曼成功地将类似的“EC”细胞与正常的老鼠胚胎进行分离。埃文斯随后和他的学生们证实,这些后来被称之为“胚胎干细胞”的细胞可以用来从组织层细胞全面恢复老鼠的生育能力,这些细胞因此可以引发突变或者进行挑选。埃文斯的这些先驱性研究创造了哺乳动物基因的新路径,他一直在使用基因敲除和基因陷阱方法来进行新的发现和创造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式。
    2007诺贝尔奖得主马丁·埃文斯:“儿时梦想成真了”

    5、陈竺
    陈竺院士是我国科学院副院长,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其主要的研究方面之一是人类白血病研究,对阐明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的白血病“靶向治疗”观点,为肿瘤的选择性分化、凋亡治疗开辟了全新的道路,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国立癌症研究院杂志(JNCI)》等杂志曾多次予以报道。2007年他被推举了国家卫生部部长。    2007年6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的任免案。免去高强的卫生部部长职务;任命陈竺(原中科院副院长)为卫生部部长,这是改革开放29年来,中国首位出任国务院组成部门正职的无党派人士,也是继中国致公党副主席万钢被任命为科技部部长后第二位担任政府部长的党外人士。
        陈竺教授生于1953年,他在血液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都取得过突破性成果,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陈竺教授在人类白血病的研究中,对阐明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的白血病“靶向治疗”观点,为肿瘤的选择性分化、凋亡治疗开辟了全新的道路,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自然》、《科学》、《自然遗传学》、《国立癌症研究院杂志》等杂志曾多次予以报道。
        其就任之后,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医疗改革,目前医改方案还在积极酝酿中,医改的大体方案已经形成,估计今年3月份全国两会召开后会向社会公布,同时,有关政策、配套文件都在制订。
    相关新闻:
    陈竺被任命为新的卫生部部长
    陈竺:医者 艺者 智者 仁者 

    6、Craig Venter
    基因组学研究的大师、先锋级人物 Craig Venter
来自美国的基因组学研究的大师、先锋级人物Craig Venter最近又展示了他的最新技能——“细菌炼金术”,即利用“基因组移植”方法将一个细菌种变成另外一种细菌。这项进展是向着Venter教授的创造合成生命形式的目标前进的又一重要步骤。 在过去的几年里,Venter和同事确定出,一种最小的基因组至少需要含有400个基因来维持一个自由生活的细胞。他们通过系统地敲除简单细菌Mycoplasma genitalium(一种通过性传播、感染人类的寄生虫)的基因达到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一种替换能用合成的基因组替换掉Mycoplasma基因组的技术。这项新的研究证实这种基因组的移植是有可能的。这项研究的结果公布在7月的《科学》杂志上。    Craig Venter 在美国学界素以“科学怪人(Bad boy of Science)”闻名,而2007年里,他也让全世界为的科学天赋和疯狂赞叹不已。他带领的研究组首次将人工合成的染色体植入了细菌细胞,得到表达人工染色体的新支原体,他们将其命名为实验室支原体(Mycoplasma laboratorium)。在过去的几年里,Venter和同事确定出,一种最小的基因组至少需要含有400个基因来维持一个自由生活的细胞。他们通过系统地敲除简单细菌Mycoplasma genitalium(一种通过性传播、感染人类的寄生虫)的基因达到了。Craig Venter的研究小组还详细地测定了他自己的基因组序列,使得人们能够观测单个基因组中基因的变化。研究小组利用从Venter DNA中提取的1900万条基因序列和另外的1300万条序列,使用最新的方法详细检测了不同版本的相同染色体的基因序列。最终他们发现了400万种变异,包括单个核苷差异、序列插入和删除以及单个基因副本数的不同。
    科学怪人Craig Venter
    《科学》:科学怪人合成首个基因组
    科学怪人基因组成为《时代》年度科学发现

    7、詹姆斯·汤姆森(James Thomson)  
    詹姆斯•汤姆森:干细胞研究新突破 James Thomson
在最新一期的《Cell》和《科学》(11月22日在线版)杂志上,分别来自美国的干细胞专家詹姆斯?汤姆森实验室和日本的一个研究组通过独立研究,首次利用人体表皮细胞制造出了类胚胎干细胞。这一技术有望用于特定疾病的干细胞研究和治疗,并且避开了利用晶胚或卵母细胞获得胚胎干细胞的伦理争议。    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干细胞研究以及与干细胞相关的再生医学,是目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科学研究之一。威斯康辛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詹姆斯·汤姆森(James Thomson) 是干细胞研究的先驱。他在分离和培养非人类灵长目动物和人类胚胎干细胞等领域做出许多开拓性的重要成果。1995年,他领导的实验室首次从非人类灵长目动物分离出胚胎干细胞;紧接着在1998年,成功地从人类体外受精卵获得胚胎干细胞,并能够稳定地在体外培养,建成了第一个人类胚胎干细胞系。2007年11月20日,汤姆森实验室报道,由用一名新生儿的包皮细胞,通过使用“基因直接重组”的方式,他们首次独立地利用人体表皮细胞制造出了类胚胎干细胞。这项研究成功避免了复制或摧毁胚胎的所引起道德争议,同时可能达到与胚胎干细胞相同的医疗效力。
    詹姆斯·汤姆森:终结干细胞负罪感

    8、饶子和
    饶子和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主要从事与重大疾病或重要生理功能相关的蛋白质三维结构、功能以及蛋白质工程与创新药物的研究。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三局局长王京清在南开大学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时年55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担任南开大学校长。作为科学家,他无疑是出类拔萃的,但是要当好一校之长、使这座历史悠久的大学恢复往昔风采却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人才的招揽和学风的树立是两个基本点。    饶子和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主要从事与重大疾病或重要生理功能相关的蛋白质三维结构、功能以及蛋白质工程与创新药物的研究。饶子和作为首席科学家或项目负责人承担并主持了包括国家“973”、“863”、“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迄今,他的研究组已系统地表达出200多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解析出50多个重要蛋白质的结构,在包括Cell, Nature, PNAS,JMB, JBC, JACS等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9篇。
        在2003年SARS爆发期间,饶子和研究组成功地解析出第一个SARS病毒的蛋白质-3CLPRO及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为抗SARS药物的发现奠定了重要的结构基础,论文发表在《PNAS》上。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三局局长王京清在南开大学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时年55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担任南开大学校长。
    饶子和院士——蛋白质专家和一校之长
    饶子和、刘志杰小组最新《自然》子刊解析蛋白机构

    9、李振声
    生物学家摘取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遗传学家、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2月27日被授予中国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李振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育成小偃麦八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和小偃4、5、6号等系列小麦良种。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是我国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他自1951毕业于山东农学院之后,长期专注研究小麦高效利用土壤营养元素(氮、磷)和光能的生理机制、分子标记、基因克隆与遗传育种,是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取得的杰出成就包括:利用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成一系列小麦良种;首次创制了蓝色单体小麦系统和自花结实缺体小麦系统,建立了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育种法。在小麦高效利用土壤氮、磷营养元素的研究中,完成了种质资源筛选、生理机制、遗传规律和育种研究。李振声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极大的价值。继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1985),陈嘉庚农业科技奖(1989),何粱何利农业科技奖(1995)之后,2007年2月27日李振声再获殊荣:胡锦涛主席向李振声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表彰他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卓越贡献。
    生物学家摘取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10、裴钢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名誉教授裴钢16日接替原校长万钢,出任同济大学校长一职。裴钢表示,今年同济大学刚度过百岁生日,迎来了第二个百年,他将抓住弥足珍贵的发展机遇,为实现同济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而努力。    中科院院士裴钢是我们的著名细胞生物学家和分子药理学家。裴钢在信号转导、阿片类药物耐受成瘾的机制和中药作用等研究领域做出许多杰出的成就,其中包括发现抑制“过激”免疫反应的新机制,B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的新机制,生物体内调节CD4+ T细胞凋亡和自生免疫的新机制(与臧敬五教授合作)。这些原创性研究成果均发表在国际顶级杂志《自然》系列子刊上,为我国的科学家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这些研究成果也为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或阿尔茨海默症提供了可能的药物作用靶点,对基础生物学和应用医学都有重大的意义。裴钢获得过的主要奖项包括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1997),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何梁何利”生命科学奖(1999),国家自然科学奖(2007)。除了在学术领域的贡献外,裴钢也积极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级人才的培养,他先后担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2000年4月起),和同济大学校长(2007年8月起)。
    裴钢院士最新发表《自然》子刊文章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裴钢:像鹰一般飞翔
    中科院院士裴钢任同济大学校长


    ◎协办单位: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遗传》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
    《生命世界》
    《生物技术产业》
     

    网络支持:
    腾讯科技频道 中国遗传网
     

    版权所有:生物通
    联系电话:86-20-87511980-603 传真:86-20-87518923
    生物通 SIGMA-ALDRICH赛百盛 科兹莫生物